中國科學家在納米科研方面的實力世人共知,以全球信息等為研究對象的英國ThomsonDerwent調查公司就通過調查發現,中國在該方面水平位列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而強于德國和韓國。
2003年1月31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以盧柯博士為首的研究小組,利用金屬材料的表面納米化技術在解決金屬材料表面氮化這一重大技術難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究小組先對純鐵進行表面納米化處理,在幾十微米厚的表面層中獲得納米晶組織,然后利用常規氣體氮化處理在300℃保溫9小時后成功地實現了表面氮化,獲得10微米厚的氮化物層,而未經處理的純鐵在同樣條件下幾乎無氮化物形成。性能測試結果表明在300℃下形成的表面氮化層具有很高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蝕性。
有關認為,這一結果證明鐵的表面氮化溫度可以利用表面納米化技術而大幅度下降,從而使表面氮化技術的適用面大大拓寬;同時也說明通過表面納米化技術可以實現材料表面結構選擇性化學反應。表示,這一成果再次顯示納米技術對傳統產業技術的升級改造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2月,由華裔科學家組成、設立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量子結構中心成功研制的一種具有十分誘人應用前景的新納米材料———全同金屬納米團簇,在材料科學研究領域和工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3月,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納米科技重大研究計劃”以及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家運用分子納米技術打造出了一頂新穎的鉑金“納米皇冠”。
4月,從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傳出消息,該所江雷研究員與徐堅研究員已在超疏水性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以一種親水性的高分子聚乙烯醇為原料,制備了具有超疏水性表面的納米纖維,纖維表面與水的接觸角大于170°。這種特殊的現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形成了具有納米結構的表面,分子在納米結構表面發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團向外,分子間氫鍵向內,從而導致整個體系的表面能降低。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出版的世界性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在世界范圍內屬于報道,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